烟台八蜡庙谜解

发布时间:2022-07-15 11:42:00  点击量:152

    我们平时听京剧的时候,有一出戏,叫《八蜡庙》,岂不知,烟台历史上也曾经有一座象征农耕文化的庙宇——叭蜡庙,或许是消亡的时间较早,此庙在烟台地方史志上没有记载。但是,在史料中可以寻找到它的踪迹,说明烟台历史上的确存在过这样一座庙宇。

    据史料记载,1887年,烟台就已经有叭蜡庙存在,但是建造时间不详。叭蜡庙不仅有主殿,还有戏台,每年六月六是叭蜡神的诞辰日,乡民都要请双班来此唱戏,以酬神灵。那么,这个叭蜡代表什么,为何要建叭蜡庙?它建子何地,又是何时消失的呢?

    叭蜡庙的来历

   “叭蜡”,“叭”源自“虫八”两个字的合体,这个字在《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上是查不到的。查找“叶典网”,通过两分组合的方式,查到了“叭”这个字,解释为:同“蚂”字;由于这个字不常用,后人为了方便起见,干脆就以“叭”或“八”字替代;“蜡”这个字,除了念“la”以外,还读“zha”。我国传统京剧《叭蜡庙》,原写做“虮蜡庙”,为方便起见,写成叭蜡庙,是京剧经典剧目“八大拿”剧目之一。叭蜡就是蚂蚱,蚂蚱也称蝗虫,蝗虫的蝗,右边是个皇帝的皇,这算是最尊崇的称谓了。看起来,这位叭蜡的来历的确不一般。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庄稼种植,几干年来,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将原本贫瘠荒芜的土地,变成了适合耕种的良田。虽然如此,在大自然惊人的破坏力面前,人类的力量仍显得极为渺小,一旦发生“三灾”,则必然会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继而引起社会动荡。“三灾”分别是指水灾、旱灾以及蝗灾。尤其是蝗灾的发生会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巨大的伤害。

    据《芝罘区志·大事记》中记载,离我们最近的一次蝗灾发生在1859年。蝗灾发生后,危害有多大,我们可以从作家莫言的一篇文章——《蝗虫奇谈》中见识一下。文章中讲述了1927年,他爷爷亲身经历过的一场蝗灾:……第一批是先头部队,随着它们的降落,大批的蝗虫源源不断地飞来。天空中翻滚着一团团毛茸茸的云,无数的翅膀扇动,发出令人胆战心惊的巨响。

    天空昏黄,太阳被遮没,腥风血雨,宛若末日降临。天过早地黑了,大批的蝗虫还从西北方向往这增援。它们到底有多少部队?好像永远不会穷尽。偶尔有一缕血红的阳光从厚重的蝗云缝里射下来,照在筋疲力尽、嗓音嘶哑的人身上。人脸青黄,相顾惨淡。就连那血红的光柱里,也有繁星股的蝗虫在烟熠闪烁。村里有个名叫五乱子的人在村头上点燃了一个柴草垛,烟柱冲天,与蝗虫相接;火光熊熊,蝗虫们纷纷坠落。……十几天后,像来时一样突然,遍野的蝗虫消逝了。它们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只余下光秃秃的树木和坚硬的植物根茎在秋风里瑟瑟颤抖……”从莫言这篇文章中的描述,可以感受到蝗虫灾害的破坏力是巨大的,令人生畏。

    蝗虫,属直翅目。据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昆虫研究专家郝有林先生介绍,蝗虫在我国有1000多个种类,其中,东亚飞蝗分布范围最广,危害也最严重,主要危害栽培作物中的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粟、甘蔗等。根据我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干旱天气与蝗灾同年发生的概率最大,其次为上一年干早气候以及先涝后早,极易形成蝗虫成片出现的现象。蝗灾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和影响人们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

    烟台历史上多次发生的蝗灾,其惨烈程度不亚于莫言文章据《福山区志·虫灾》记载,1403年至1859年间,共发生大的蝗虫灾害15次之多,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的伤害。1533年-1535年,蝗,禾稼食尽1615年3月至9月,不雨,蝗蝻遍野,人食树皮。1619年夏,蝗飞蔽天,食谷殆尽。秋,蝗复大起,无禾。1858年,蝗飞蔽日月十余日禾稼遭之立尽”。

    《芝罘区志》中记载年(咸丰八年),蝗灾连续40余日,翌年继有蝗灾,粮食连年歉收。”

    据此推断,先人们在经历蝗灾之后,感知到自身的能力无法与蝗虫抗衡,于是就建起了叭蜡神庙,以祈求蝗虫不要烟台叭蜡庙里的神像是啥样的,我们不得而知。据莫言的爷爷讲述,“(他们家乡)叭蜡庙的正神是一匹像小驴似的大蚂蚱,塑得形象古怪,人头蚂蚱身子,令人望之生畏”。我想,先人们对蚂蚱的恐惧感受应是相同的。

    蝗灾对农事的影响是巨大的。直到现在,国内有些地方还能看到叭蜡庙,甚至有的村庄的名字就叫叭蜡村,如山东淄博有个香城镇叭蜡庙村在民间,与叭蜡庙相关的庙宇还有“刘猛将军庙”。刘猛将军庙的正神自然是刘猛。刘猛是元朝昊川人,曾授指挥职,带兵剿灭江淮盗贼,乘舟凯旋,正值蝗虫成灾,民不聊生。刘猛率队灭蝗,但越灭越多,气得他投江自杀,“士可杀不可辱”,这么勇猛的将军用军事手段都打不过蝗虫,可见蝗虫的威力甚大。有司奏于朝,授刘猛将军之职,列人神位,专门负责为民驱蝗。

    无锡曾有一座刘猛将军庙,庙联这样赞颂他:卧虎保岩疆,狂寇不教匹马还;驱蝗成稔岁,将军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靠天吃饭的时代,百姓面对蝗灾无能为力,只好求助于刘猛将军显灵,以降服害虫保护百姓牛机,香相关中料,烟合当地乡民仅建有叭蜡庙,未建刘猛将军庙。有当地老人讲,黄务镇官庄村曾建有蚂蚱庙,占地两三个平方米,高两米多,里面供奉的是蚂蚱,人们祈祷它别祸害庄稼,上世纪70年代时被拆。

    关于叭蜡神,还有一说。在清同治年间编撰的《重修宁海志》中,对叭蜡神的解释大意是:叭蜡神是八种与农事有关的神,分别是先啬神、司啬神、百种神、农神、邮表骤神、猫虎神、坊神、水庸神。上古时,开辟农业种植庄稼的人是神农,所以称他为“先裔”;中古时,治理常管农业的人是后稷,所以称他为“司啬”;最早教百姓耕种庄稼的人以精通多种农活为事业,所以称“百种”;“农”,是古代管理百姓耕种的官,他生前是管理农事的农官,死后被奉为“田祖”。现在修筑在田间小路旁以观望守护平整的田地台或庙宇就是“邮表暖”(嗫:音zhuo,意为田间小路”),农田中的猪、鼠一类的小兽必须由虎和猫来消灭;旱与涝这些天灾,如果没有“坊”神来保护,没有“水庸”神来缓解就会伤害田间的庄稼。为此必须要有掌管农事的神官井祭祀他们,这就是百姓非常重视祭祀活动的原因。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尽管对叭蜡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是都与农事有关。

    叭蜡庙与东炮台

    叭蜡庙的位置在何处呢?

    1891年6月18日《申报》刊载有“叭蜡庙距烟台五六里,其地前平而后耸。与崆峒岛斜向对峙,实为海滨形胜之区。数年前大惠(简体字为:宪)拟创筑炮台,以重烟台门户”的消息,标注了叭蜡庙的大致位置在现在的东炮台,《烟台租界图》(1896年)中,也标有叭(八)蜡庙在现东炮台以东,“叭蜡庙修筑炮台需用山石不少,日来翠螵青条之际,时闻炮声若雷,尽用西法炸药轰之,取其事半而功倍也”。

    1892年4月25日,《申报》再次刊登叭蜡庙消息:“叭蜡庙地方创建炮台一座,尚未竣工,兹有嵩武军移营驻扎,俟营垒完固再行修筑炮台,从此壁垒森严,海防愈形巩固也。”

    从以上史料可以确定,叭蜡庙的位置在东炮台附近。
    初期东炮台也称作叭蜡庙炮台,只是后来人们用东炮台的名字取而代之,叭蜡庙这个名字逐渐消失了。光绪元年(1875年),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在奏报《筹办海防折》中提到,为了确定海防部署,他乘船沿着烟台山下海岸往东巡察数次,查勘地理海况,提出筑建炮台“烟台山为最,然为洋人环山而居一无隙地,且山形不甚宽广,以之筑立炮合太为整逼,此外如八(叭)蜡庙山嘴尚可设炮台”;光绪十七年(1891年)四月,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的需要,开始在烟台岿岱山入海处新建一处炮台。时任烟台海防营统带孙金彪率领嵩武军四营移住叭蜡庙处修建炮台(后称东炮台),1894年完工。“连日有练勇到防,前后共计三十余营,按烟台一隅,颇擅形势。前有芝罘二岛为屏蔽,通伸(西炮台)、叭蜡庙东西对峙,俱有新式炮台以资控御”(1895年1月22日(申报》)。1892年8月,登莱青道盛宣怀奉旨调补天津海关道,所遗之缺以刘含芳观察补授,刘观察未到任之前,先由李山农观察署理,8月初二,孙金彪陪同盛、刘、李三位观察勘察叭蜡庙附诉山势,以便建筑炮台、修建驻扎营房“俗以6月6日为叭蜡神诞辰,乡民每在东山之叭蜡庙醴资演戏,以迓神庥。近年以来,田无蟊贼,禾麦畅茂,乡民不事祈祷敬礼。遂万井桔槔,讴声四起,而丁歌甲舞依然寂无所闻,或谓乡民奉祀神明也参势力之见,而不知省糜费以裕仓箱获益正匪浅渺”随着蝗灾的减少,乡民也很少来叭蜡庙祈祷烧香了,而庙中的戏台却为名民看据供了方便1894年,东炮台建成,清政府对周边区域进行了规划由于叭蜡庙正处在东炮台营区内,几年之后,嵩武军将叭蜡庙拆除了。

    在1896年绘制的《烟台租界图》上,清晰地标注着“八(叭)蜡庙”的位置,笔者按图索骤,亲自到东恂台上老察根据现在的地形,推测叭蜡庙在1号门南侧的一块地势较高的空地上。1932年8月,烟台金沟寨一带发现大量的蝗虫,人们对此惶惶不安。“据农人云,毂子收割在即,不至受若何损失”(《东海日报》),由于尚未形成蝗灾,人们躲过一劫,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整治环境,兴修水利,保护生态,发生蝗灾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人们不再遭受蝗灾的蹂蹦。

    从这座曾经存在的叭蜡庙可以看出,烟台在早年不仅有着渔捕文化,还有着悠久的农进文化。如果说烟台现存的龙王庙、玉皇庙,是农耕时期先人为了农事而祈求神灵降雨所建;而曾经存在的叭蜡庙,则体现了人们在农事中对自然生灵的敬畏与无奈。

    感谢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于大卫老师给予帮助。

                                  参考考文献:《丁文诚公奏稿26卷》《清史稿》《申报》等
                                                                                                                                           作者  冷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