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8日,为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在城市的喧嚣中寻得自然的感觉,我和女儿商量去威海乡下的哥哥家度些时日。原本我们只是去感受乡野风情,没想到还在这儿领悟到劳动的欢乐。
乡间万顷麦田尽收眼底,饱实的麦穗坠弯了麦秆,阵风袭来,麦浪起伏跌宕。恰逢农忙,田间劳作是农民早已习惯的事情。我们的文明与劳动息息相关,劳动帮助我们创造更多的财富,也可使我们获得心灵上的富足。这次乡野旅行,和女儿参与了劳作过程,认识到农耕劳动之于农民的重要性,也理解了真正意义上劳动的光荣和伟大。
天刚蒙蒙亮,我们便起身准备,吃完早餐就出家门。眼前的景色延伸向模糊的地平线,随着太阳升起逐渐亮堂起来,颇有《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样子。一路浅溪为伍,穿过青石桥,沿着小路,深入山野腹地,每走一步,就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色。目光所及之处,一片金灿灿的海洋,田间的麦浪凭借诗意的摆动与大地相合,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我们初去的麦田四方平整,哥哥决定用麦子收割机来完成工作。我和女儿原本还想着终于能尝试用镰刀割麦子,在田垄上等了没一会儿,割麦机就开来了。收割机一下地,前面的齿轮就轰隆隆地转动起来,机子慢慢往前行进,只见金黄的麦浪在刀刃的作用下一片片倒下好像一位位辛苦的战士终于在这片田地结束工作,获得新的归属。我和女儿就在机器趟过的田道上归拢着散落一地的麦子。最开始我并不太会捆扎麦子,弄了好几番,包扎的麦秆总县大知 正在犯秘的时候,我看到女儿学来新的办法,她将麦秆分为两撮儿,中间的部分稍稍重合,拧一下就编成了很长的绳结,我也跟着她的样子学捆扎,将麦子结结实实凑到一起。我慢慢熟练起来。这份工作虽看起来比较容易,但总要起身一一弯腰一—蹲下——再起身,时间一长,就感到一阵腰酸腿痛。我和女儿不过干了一小会儿就有感觉,而那些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们,大半年的时间一直重复着这些动作,他们所体会到的,远不止这些吧。我们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就将这一亩地的麦子成捆运出田地,放到麦场。收拾完麦穗之后还需要平整土地,简单说就是将土松一松,让埋在地里的麦根充分化为养料。我们一行6人用锄头和钉耙一沟一沟地梳理起来,两三个小时,我们把这片麦地翻整一遍,希望下半年能有更好的收成。
第二天,我们来到半山腰的半亩麦地。因山路不好走,割麦子的机器上不来,所以这部分麦子只能人力收割,干是我和女儿两人各自拿着镰刀,一点一点开始收获的旅途。因是初来乍到的菜鸟,我一手攥好麦子,另一只手拿着镰刀朝外侧割下去,这样既不影响进度,也不再担心受伤。待到黄昏时,我们将麦子捆扎好,用手扶车运下山。一路上,我看到田间仍有很多农民在弯腰收麦,他们面朝黄土,以最虔诚的姿态向大地祈祷,一个个弓背的影子,渐渐和地平线相融。我想,“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说的大抵如此。这种千百年来的农耕方式,塑造了他们坚韧和吃苦的品质。那一刻,黄昏的光影从他们脊背上掠过,我看到的坚实背影,比米勒的《拾穗者》更为震撼。我告诉女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他们那宽厚的脊背亦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模样。
麦收,让我对劳动有了更深的认知,更加明了劳动是一项光荣而美丽的事业。正所谓“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勤奋劳动,以劳动者坚实的身影为榜样,书写更有意义的人生。
西餐学院 孙彩惠